2008年7月24日星期四

為什麼我們要看小說

最近看了兩本大江健三郎的作品, 我感到他的小說裡充滿了個人與社會的牽連,糾結. 他經常將自己的經驗放在作品裡,甚至將作品當作是發掘自己,抒發自我的工具,就好像<<換取的孩子>>裡說他寫小說,可能就是為 了有一天要寫"那件事". 就好像書裡也提及的討論: 這樣作品會否變得太個人,缺乏社會性呢?究竟寫作是為了個人,還是像魯迅說的是為了彰顯社會上的不公義?身體內在的騷動是否及不上社會的大變遷?抑或大動 盪都是身體內在變化的延伸?如果只是為了個人而寫是沒有社會意義的話,我們又是為什麼喜歡看呢?究竟在窺視作者的是私密中,讀者又得到了什麼呢?我們看書時,看到作者的個人經驗或故事人物的經驗,很多時候都不知道是虛幻還是真實,或常常在真與假中徘徊,是什麼令我們被牽動?是否在窺視中得到滿足感?還是透過看別人的生活,從中挑選與自己相符的情節,感懷一番,因與某書中的某某角色產生共鳴而沾沾自喜?甚至將自己投入其中不相像的部份,然後將之填入自己平凡,缺失的生命,作為對於沒有勇氣去冒險的自己的一點安慰?就像幻想自己是彼得潘一樣.還是我們會跟隨作者的步伐,從書中發掘出不同的,一直被忽略的自己?

我們看小說究竟是為了什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