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6日星期三

電光火石一星期

用電光火石來形容剛過去的一星期實在貼切不過...
不單止因為發生了好多事,而且很多決定都在電光火石間作出,不假思索吧...

昨天兩個小時內就從黃大仙搬到暫時停歇的土瓜灣驛站,真有點一片混亂...
說實在,這裡的居住環境真是比黃大仙差遠了(二房東看了別生氣啊...)
潮濕狹窄的樓梯,還要走八層,是以前的兩倍;像難民營般混亂的客廳,堆滿了快將入住的人的行李;
地板應該很久沒拖了吧,廁所臉盤上看見用過的棉籤或坐廁旁有衛生巾,一點都不足為其...
晚上還會不時傳來激烈的呻吟聲...
在那邊的時候,地板一天掃一次,拖一次都還有人嫌;帶狗狗出去或上天臺的話,就要有心理準備,
樓梯和天臺也要清潔了;別說衛生巾,衣服漏在廁所都被使眼色;
後來是好一點,剛搬去黃大仙那邊的時候,垃圾沒倒,煮完飯碗沒洗,洗碗盤沒清潔(到底是那條法律規定煮飯的人一定要洗碗的啊?),家裡有碗打破,都歸我負責......花了好幾天收拾房子,沒人謝,因此弄斷網線,
就被說了10天。
不時說我這樣不好,就是說那樣不好,唉...有時候我真懷疑自己是否那麼差勁...
雖然這裡像個狗窩,但起碼是個爽朗的地方,沒那麼多不滿和規矩,書放著一起看,衣服也分著穿,雪櫃里的東西也是一起分享,不用想這是誰的,那是誰的....門也開著,好像回到大學時代那樣。

昨天寫完這篇blog以後,終於睡得好了,是這個月睡得最好的。眼睛腫的地方有點退了。
想起以前game and play讀過的,裏面提到每個遊戲都會有一個magic circle,
離開那裡,所有遊戲里的風波都會消失,玩家也會回到現實。

2010年6月7日星期一

Macau澳門

出發的第一站想不到是澳門。事源看了一篇報導說澳門成立了瘋堂斜巷10號創意園,有多個本地藝術家進駐,所以很想去看看。

登船前買了本明周,打算看完創意園后在附近的咖啡店悠閒地看書(很奇怪啊,我想必然地將創意園與咖啡店聯想在一起。)一下船,我就先去碼頭附近的澳門藝術館逛逛,想不到那裡正在展出Marc Robound的攝影回顧展,名為《直覺的瞬間Instinctive Moment》。 Marc Ribound是近代有名的法國攝影師,他多年來遊走于中東及亞洲各國拍攝紀實照片。他特別鍾情中國,曾來訪二十多次。他鏡頭下的黃山就像從古典水墨畫裡伸延出來一樣,充滿詩意:淡淡的靛青和白,滲著層次豐富的墨色。

他善於捕捉“瞬間moment”,反映時代的一霎,例如:幾內亞獨立時,在街頭跳舞的男女;與鎮壓軍隊對峙的少女,向士兵遞上鮮花;難民營里哺乳的年輕母親。但在紀實之餘,構圖唯美,且內容溫情,這是他受到大部份人喜愛的原因,也是我喜歡他的原因。近年攝影藝術開始走向偏鋒,國內風氣尤其激進,很多與行為藝術相連,血腥暴力或哇眾取寵者多不勝數,令我更加偏愛唯美又溫柔的作品。而且旅行,紀實,瞬間,唯美,人這些都是我喜歡的題材,而能夠將這些有點對立的題材協調地融合一起,更是難能可貴。他說自己追求的是“more than history itself”(de Galle), 我覺得他的照片呈現了被歷史忽略的背後,因為歷史是冰冷的,他卻以人情的眼光看待這世界。所以看了Marc Ribound 的展覽真的感到很滿足。更驚喜是是次展覽的攝影集厚厚一本,才賣澳幣140!不由分說立刻買回家收藏和細味~

因為看得太入迷,忘了時間,離開藝術館時已經黃昏了,立刻改變行程,直接尋找瘋堂斜巷創意園去。走啊走,走啊走......別人都說澳門小,但我卻坐車連走路,加上問了幾位途人才找到這個新成立的創意大宅。

門口兩棵榕樹(?)很震撼啊!
可能是日落時分的關係,創意園看上去有點像幽深的城堡!原來這座叫婆仔屋,也是藝術場地,再上斜坡一點才是瘋堂斜巷十號。

館外擺放著歐陸情調座位,整條街都是西式的黃色房子,個人對建築不瞭解,但感覺有點西班牙和荷蘭的味道,特別是那種鬱金香黃的外牆。

不過呢,通常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爲了著園地遠道而來,想不到這裡比香港的牛棚更冷清,展品不多,藝術家的工作室都是空無一人的。附近也沒有可以看書的咖啡店,都是民居。算了,在斜巷閑逛也是很自在。偶然會碰見同樣一個人在溜達的遊客,眼神對上時都不禁會心微笑,幾次衝動走去搭訕,都放棄了,不太想打擾別人的悠遊呢!



當我在澳門街頭迷路的時候,一位小姐帶我來到婆仔屋的門口,還詳細介紹創意園和裏面的活動,真是仗義幫忙。她離開了一段時間,我正在到處拍照,忽然見她上氣不接下氣地跑回來,原來是想跟我說前面左轉有一間比較便宜的旅館。心裡真是充滿感激,友善的居民,絕對是旅程中快樂的點綴!


雖然澳門已經比以前商業化,雖然它的酒店住宿貴得嚇人(尤其我是沒有預訂),但它還是保留著一份情懷,一種寫意,一點純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