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7日星期五

新網站~

www.carolwoo525.com
其實跟舊的差不多,但改用css寫,放棄了flash
也順便換了server,換了domain

doubanclaim02f5ae732f912aa4

2010年9月26日星期日

麻雀居







最近搬了家,再加上新工作,所以變得很少更新博客。當然,也是因為facebook的功能越來越強大,霸道,所以無奈地上那邊比較多了。從信件的延緩通訊,到電話的單對單溝通,再到icq,msn,qq的即時多人對話,至早年盛行的博客(blogger)可同時發放和接受大量信息,到今天的facebook,校內,人人網,不但聯繫的對象越來越多,更新的速度也是越來越快,不但可得知大家過去的生活,連將來的形成也可也從對方的“將參加活動”,“被邀請活動”中略知一二。我並不是想說人與人溝通的深度如何因量與速度而變的膚淺,也不是想批判互聯網散播私隱無法無天,而是忽然為這趨勢感到迷茫,困惑,驚訝:我們竟然需要消費如此多的資訊!?

每天雜誌,報紙,電視,電臺,互聯網已經日夜不停,四面八方地提供世界各地的消息,可以說就算你身在香港,也可以在第二天知道半個地球之外的澳洲在某小鎮有某人被劫殺的消息;在小道報章,娛樂新聞我們可以知道明星的迭事,當然三姑六婆的七嘴八舌也是不容忽視的傳播媒介。電話,msn,可以讓我們跟親友即時聯繫。

但我們仍然覺得不夠,我們不但要跟朋友聯繫,還要知道哪些我們關心但不敢開口查問的人的生活,例如仇人,舊情人,情敵等等;我們不但要聊天分享,我們還要一起玩遊戲,偷菜搶地,看別人從網絡截取的圖片影片,聽別人在聽的歌;我們不但要知道朋友的近況,還要知道他們的過去與將來,家庭,婚姻,戀愛狀況等等。然後用來在工餘與同事“聯絡感情”,或在飯後與另一半嬉笑。看上去,我們是太閒了。

但事實卻不是,越忙我們的好奇心卻越大,正因為忙,所以才想以最短的時間知道最多的近況,贊最多的好,其實也因為我們想可以更忙,所以就想出各種各樣可以節省時間的溝通方法,或許應該說是節省溝通的方法。這樣我們就可以省下時間來做其他事,例如工作。人們常說21世界是資訊爆炸的年代,但我覺得最奇妙的是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竟然沒有爆炸。溝通可以減少,好奇心卻只會越來越旺盛。我們那小小的腦袋竟然可以容得下如此繁多的資訊,看來人類終於可以體驗到人體的奧妙了。

但是無論我們如何熟練速讀和練習健忘,那不斷湧現的資訊,總用一天會把我們擠破,我們會因此反抗嗎?會停止分享?我很好奇互聯網的下一步會怎麼走,期待很快會有一場網絡革命,然後發掘互聯網除作為傳播媒介外的其他可能行。

2010年8月11日星期三

Poem Exchange 你的詩我的詩

雷雨后的初夏
流动的云和人群
我的头抬了又俯下
享受凉风从窗外来
期望
吹来你的一点气息
或是
凉风中的一点湿润
想象
浇灌一颗魔豆
然后
沿着藤蔓向天上爬
再乘一缕云到树林
摘一片大的芭蕉叶
悄悄地来到你身旁
为你扇走炎夏
呼呼......

by 古月

2010年6月16日星期三

電光火石一星期

用電光火石來形容剛過去的一星期實在貼切不過...
不單止因為發生了好多事,而且很多決定都在電光火石間作出,不假思索吧...

昨天兩個小時內就從黃大仙搬到暫時停歇的土瓜灣驛站,真有點一片混亂...
說實在,這裡的居住環境真是比黃大仙差遠了(二房東看了別生氣啊...)
潮濕狹窄的樓梯,還要走八層,是以前的兩倍;像難民營般混亂的客廳,堆滿了快將入住的人的行李;
地板應該很久沒拖了吧,廁所臉盤上看見用過的棉籤或坐廁旁有衛生巾,一點都不足為其...
晚上還會不時傳來激烈的呻吟聲...
在那邊的時候,地板一天掃一次,拖一次都還有人嫌;帶狗狗出去或上天臺的話,就要有心理準備,
樓梯和天臺也要清潔了;別說衛生巾,衣服漏在廁所都被使眼色;
後來是好一點,剛搬去黃大仙那邊的時候,垃圾沒倒,煮完飯碗沒洗,洗碗盤沒清潔(到底是那條法律規定煮飯的人一定要洗碗的啊?),家裡有碗打破,都歸我負責......花了好幾天收拾房子,沒人謝,因此弄斷網線,
就被說了10天。
不時說我這樣不好,就是說那樣不好,唉...有時候我真懷疑自己是否那麼差勁...
雖然這裡像個狗窩,但起碼是個爽朗的地方,沒那麼多不滿和規矩,書放著一起看,衣服也分著穿,雪櫃里的東西也是一起分享,不用想這是誰的,那是誰的....門也開著,好像回到大學時代那樣。

昨天寫完這篇blog以後,終於睡得好了,是這個月睡得最好的。眼睛腫的地方有點退了。
想起以前game and play讀過的,裏面提到每個遊戲都會有一個magic circle,
離開那裡,所有遊戲里的風波都會消失,玩家也會回到現實。

2010年6月7日星期一

Macau澳門

出發的第一站想不到是澳門。事源看了一篇報導說澳門成立了瘋堂斜巷10號創意園,有多個本地藝術家進駐,所以很想去看看。

登船前買了本明周,打算看完創意園后在附近的咖啡店悠閒地看書(很奇怪啊,我想必然地將創意園與咖啡店聯想在一起。)一下船,我就先去碼頭附近的澳門藝術館逛逛,想不到那裡正在展出Marc Robound的攝影回顧展,名為《直覺的瞬間Instinctive Moment》。 Marc Ribound是近代有名的法國攝影師,他多年來遊走于中東及亞洲各國拍攝紀實照片。他特別鍾情中國,曾來訪二十多次。他鏡頭下的黃山就像從古典水墨畫裡伸延出來一樣,充滿詩意:淡淡的靛青和白,滲著層次豐富的墨色。

他善於捕捉“瞬間moment”,反映時代的一霎,例如:幾內亞獨立時,在街頭跳舞的男女;與鎮壓軍隊對峙的少女,向士兵遞上鮮花;難民營里哺乳的年輕母親。但在紀實之餘,構圖唯美,且內容溫情,這是他受到大部份人喜愛的原因,也是我喜歡他的原因。近年攝影藝術開始走向偏鋒,國內風氣尤其激進,很多與行為藝術相連,血腥暴力或哇眾取寵者多不勝數,令我更加偏愛唯美又溫柔的作品。而且旅行,紀實,瞬間,唯美,人這些都是我喜歡的題材,而能夠將這些有點對立的題材協調地融合一起,更是難能可貴。他說自己追求的是“more than history itself”(de Galle), 我覺得他的照片呈現了被歷史忽略的背後,因為歷史是冰冷的,他卻以人情的眼光看待這世界。所以看了Marc Ribound 的展覽真的感到很滿足。更驚喜是是次展覽的攝影集厚厚一本,才賣澳幣140!不由分說立刻買回家收藏和細味~

因為看得太入迷,忘了時間,離開藝術館時已經黃昏了,立刻改變行程,直接尋找瘋堂斜巷創意園去。走啊走,走啊走......別人都說澳門小,但我卻坐車連走路,加上問了幾位途人才找到這個新成立的創意大宅。

門口兩棵榕樹(?)很震撼啊!
可能是日落時分的關係,創意園看上去有點像幽深的城堡!原來這座叫婆仔屋,也是藝術場地,再上斜坡一點才是瘋堂斜巷十號。

館外擺放著歐陸情調座位,整條街都是西式的黃色房子,個人對建築不瞭解,但感覺有點西班牙和荷蘭的味道,特別是那種鬱金香黃的外牆。

不過呢,通常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爲了著園地遠道而來,想不到這裡比香港的牛棚更冷清,展品不多,藝術家的工作室都是空無一人的。附近也沒有可以看書的咖啡店,都是民居。算了,在斜巷閑逛也是很自在。偶然會碰見同樣一個人在溜達的遊客,眼神對上時都不禁會心微笑,幾次衝動走去搭訕,都放棄了,不太想打擾別人的悠遊呢!



當我在澳門街頭迷路的時候,一位小姐帶我來到婆仔屋的門口,還詳細介紹創意園和裏面的活動,真是仗義幫忙。她離開了一段時間,我正在到處拍照,忽然見她上氣不接下氣地跑回來,原來是想跟我說前面左轉有一間比較便宜的旅館。心裡真是充滿感激,友善的居民,絕對是旅程中快樂的點綴!


雖然澳門已經比以前商業化,雖然它的酒店住宿貴得嚇人(尤其我是沒有預訂),但它還是保留著一份情懷,一種寫意,一點純樸。


2010年4月24日星期六

被拘留的一天

正所谓福无重至祸不单行,继见工碰壁后,今日又因为天台的伞蓬堕楼而被带到警局问话,影犯人相,打指模,还被关在临时仓 ,与一群北北为伍 .......
折腾了四个小时后,终于被释放出来,真是累坏了!但也算是开了眼界,原来警局的制度是那么 ......落后啊!!那么小的事情,竟然牵涉几个部门,又要填那么多种不同的表格,程序繁复,口供录完又录....拜托,我不是杀人犯啊!而且那份口供的错字实在是多得过分,不过他们也尽力了,警察的工作是维持治安,不会写字也可以吧。只是难为看的人了。
幸好膳食还不错,今天吃的是苦瓜香肠午餐肉饭,还有茶,不是白开水,算是意外惊喜,听说还可以叫奶茶咖啡~
虽然是很累,但那么大的伞蓬掉到街上,竟然没有伤人,没有损毁公物,就已经是非常幸运了!
现在只是希望罚款不要罚得太多。。。

handmade curtain and fish